德國兩家專注於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初創企業Volocopter和Lilium,因未能完成適航認證而在去年底傳出申請破產的消息,令市場感到震驚。在此背景下,內地eVTOL龍頭企業億航智能(美:EH)的動向引起了廣泛關注。億航智能在去年底聲稱,該公司在2022年交付了超過200架eVTOL,較2023年增長逾三倍。自2014年8月成立以來,億航智能幾乎持續虧損近十年,市場對其是否已經實現盈利及能否持續盈利仍然充滿疑慮。
根據億航智能在去年12月31日於官方微博上發布的初步數據,該公司估計2022年第四季營收達1.62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187%。全年總營收達4.54億元,同比增長287%。該公司在2022年全年交付了約216架EH216-S無人駕駛eVTOL,按年增長3.15倍,分季度交付量分別為第一季26架、第二季49架、第三季63架,第四季預計為78架。高盛在今年1月初的報告中估計,億航智能在去年第四季的實際交付量達到84架,全年交付量為222架,並維持對該股的「買入」評級。
儘管這些數據顯示出強勁的增長,但億航智能是否真正實現盈利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根據內地媒體報導,億航智能自成立以來,直到2022年第一季仍然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至2023年間累計虧損達12.82億元。該公司股價自2021年2月的高點124美元以來,已經回落超過85%。2023年11月,億航智能遭到沽空機構興登堡研究的質疑,該機構對其訂單數據提出質疑,儘管億航智能否認了這些指控,但其股價仍然持續低迷。
億航智能表示,該公司在調整後實現了轉虧為盈,去年第二季營收為1.020億元,淨虧損7163.4萬元,但調整後淨盈利為115萬元,這是該公司首次實現調整後的盈利。第三季的營收為1.281億元,淨虧損4813.2萬元,調整後淨盈利為1573.9萬元。至於第四季是否能夠繼續實現調整後的淨盈利,尚未披露。
「調整後淨盈利或淨虧損」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淨利潤或虧損,加上非經營活動損益,以及會計政策變更、前期錯誤更正等調整後的數據。非經營活動損益包括政府補貼、資產減值損失、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
自2023年底以來,內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各地政府陸續推出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並以真金白銀支持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展。例如,廣州市黃埔區對獲得eVTOL型號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分別給予1500萬元的獎勵。深圳、合肥、廣州等城市對eVTOL商業航線的運營,提供每名乘客每次100元至300元的補貼。因此,若撇除這些非經常性和非營運性質的因素,億航智能未來是否能夠持續轉虧為盈,仍然令人擔憂。據內媒報導,億航智能近幾季交付的EH216-S,主要是交付給內地地方政府企業和部門。
至於eVTOL的性能和航線運營,筆者認為短期內仍不夠成熟,主要受限於鋰電池技術。目前億航智能的主力產品EH216-S,採用8軸16旋翼設計,機身寬5.73米,高1.93米,最大起飛重量620公斤,僅能載兩人(物流版可載貨200公斤),最高時速130公里,但滿載航程僅30公里,續航時間最長25分鐘,充電時間需兩小時。即使不談論飛行速度,EH216-S的航程、載客量和充電時間都未能達到理想標準。至於內地某些城市已開通的載人觀光航線,票價高達1980元,甚至比兩個城市之間的機票更貴,實在難以相信這些觀光航線能吸引大量遊客。
在2023年9月,億航智能對深圳欣界能源科技進行戰略投資,並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研發適用於eVTOL的固態鋰電池。去年11月,EH216-S搭載的固態鋰電池完成了單次不間斷飛行測試,這也是全球首架無人駕駛的載人eVTOL完成固態鋰電池的飛行測試,續航時間達到48分10秒。深圳欣界能源表示,期待與億航智能繼續合作,持續提升固態鋰電池的性能,預計到2025年可望進一步提升續航時間至6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