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頁底重要聲明」
房地產政策風向標
漁太公
內地投行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梁紅女士在上週一(3月23日)的一個電話會議上解讀當前經濟情況,將20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預測從此前的6.1%下調至2.6%。梁總一向專業、謹慎,報告一出震驚市場。
3月31日內地媒體引述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的講話,指保持原來所預計的6% 的GDP增長速度是不可能的,實現4至5%增速的難度也很大。他又指,很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降到百分之二點幾、一點幾等,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因為最後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取決於歐美疫情的發展。這番話提高了梁總對經濟增長預測的可信性。
經濟預測
梁紅在3月23日的電話會議中,給經濟作出了幾項預測:
1) 20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預測從此前的6.1%下調至2.6%。
2) 肺炎疫情將對今年中國 GDP 造成約6個百分點的負面衝擊。
3) 2020年中國出口同比可能大幅下跌18%左右,為拖累 2-4 季度增長的最主要因素,短期名義進口同比降幅可能更大, 達到 25%左右。
4) 預計今年2季度的大部分時間內, 全球經濟可能處於 “暫停” 狀態,3 季度海外復工可能耗時更長,所以全球 “補庫存” 週期可能4季度才全面展開。
5) 2020年週期性財政赤字率可能擴大4-5個百分點,最 “廣義” 的財政赤字率或將比2019年擴大 6-7 個百分點。
6) 隨著 2021 年上半年基數大幅下降、環比增長企穩,預計2021年中國實際 GDP 增速有望回升至 9.0%。
美國市場的風險
梁紅認為一般投資者和分析員低估了海外市場的風險。美國的資產,在現階段不管是股和債都挺危險的。在當前的經濟數據下,維持企業盈利是個難題。在金融市場上,美國怎樣把杠杆降下來,解除企業債務風險是個未知數,市場上仍未對這些風險作充分準備。
補內需與調整房地產政策
在疫情衝擊下,內需和外貿先後承壓。先是全國社會消費品、家電產品銷售總額同比全面大幅下降,各大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客流下降,企業經營困難。3月中旬以來,隨著歐美國家成為肺炎疫症重災區,外貿市場急速變壞,海外客戶紛紛取消、推遲3月- 6月份的訂單,6月之後的行情也尚難判斷。最近一周多,工廠面臨的最大問題已經從 “愁復工” 轉變為 “愁訂單”。
外需下去,留下15% GDP的大窟窿,要靠純內需的板塊把它堵上。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3月13日發改革委、商務部等部門發聯合公佈,明確要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刺激消費,其後杭州、南京、濟南、蘇州、重慶等地宣佈發放超過40億元的消費卷,力圖復興消費市場以支撐就業和 GDP 增長。但梁紅認為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不可能靠發展消費券去吃吃喝喝來堵住,更大的一定是車和房子,而汽車和房地產都在限購狀態下,兩者銷售同比都在 -40% 以上。如果想要把內需補回來,從短期應對來講,不調整房地產的政策是做不到的。
從2008年經驗看,出口下來以後,沿海的房價很快就下來了。梁紅認為房地產的一些限購、限貸政策,包括利率都有調整的空間,而且要調的話,要趁早調,可以有個政策目標,供需都可以更正常化一點,規定房價就是不許漲但是可以調節。往前一點看,外需下去後,中國作為一個整體,收入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窟窿,無論是國家的收入,還是居民和企業的收入,會向下有很大的壓力,如果沒有政策調整的話,房價一定是要下來的。
政策風向
當地方政府希望通過賣地保持地方財政收入,房企老闆翹首而望寬鬆政策的時候,各地出台為樓市鬆綁的政策,紛紛遭遇 “一日遊” 尷尬。原因可以從最近國務院會議上提出的 “六穩” – 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 看出端倪,“六穩” 中並未包含“穩樓市”,中央怕樓市重啟後,房價會再創新高,出现金融風險,更關鍵的是,比房地產更重要的東西太多了,穩樓市只能處於從屬地位。
無論內需還是外貿,都關乎就業和經濟的基本盤,目前外貿空前承壓,如果吃喝旅遊玩樂未能穩住就業,外貿在第三季前未有較明顯的改善,相信中央會出台對房地產較寬鬆的政策,以扭轉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局。梁紅對經濟形勢的分析,正好為出台較寬鬆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重要聲明:股市漁夫內的所有內容,包括本影片,絕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購買任何股票及金融產品的特定推薦意見及/或不構成任何游說或要約,以購買、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交易任何證券、期貨、期權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其他產品,漁夫系統的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漁夫系統的內容進行投資。用戶必須留意,漁夫系統的所有訊號,並非是買賣訊號或任何投資建議,而所有訊號均是全自動用第三方提供之客觀市場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當中並不涉及任何人為的想法、修改、修訂或任何投資建議。本網站包含的所有內容、資訊、訊號,並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以及可能使用或接收該內容的特定人員的特定需求。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各種金融產品的個別特點、個人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