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一如市場預期維持利率不變,但市場已堅信減息周期7月正式啓動。根據最新利率期貨顯示,7月底舉行的議息會議,宣布減息的機會為100%,摩根士丹利更估計,7月有機會減息0.5厘,利率期貨顯示減半厘的機會是25%。漁夫認為,未來一個月的數據將會左右減息幅度,事關鮑威爾的威信及決斷能力,很難和當年的格林斯潘相比,上任至今鮑威爾做事一路被市場牽着走。正如債王岡拉克所講,聯儲局今次的反應,應該會跟著債息後面行,即是所謂 behind the curve。未來最需要留意的是通脹數據,因局方表明,若通脹未能達標,未來有必要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另一個變數是G20談判結果,中美雙方若握手言和,將減低美聯儲落重葯的機會,反而無得傾引發巿場恐慌,才會迫使聯儲局7月減半厘。這兩個因素一加一減,要見到6月中美傾得成,同時7月又減半厘息的機會不大。
本週見到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大字標題,寫著「通脹已死?」漁夫一向特別留意財經雜誌封面,因為間中會出現非常有效的相反指標!主要原因是,媒體從業員最關心的就是吸引眼球,所以一般會選擇用一些大衆感興趣的話題來做雜誌封面。近的例子有2016年油價見底時出現在巴隆氏週刊的「HERE COMES $20 OIL」,當時漁夫亦有在Facebook出post指這是一個相反指標。而數最經典的例子,則是1979年美國商業週刊的「THE DEATH OF EQUITIES」,封面副題是 How inflation is destroying the stock market,當年通脹失控,利率高企導致美股估值偏低,70年代後期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長期處於單位數字,由於投資長期跑輸通脹,普羅大眾對股票以及投資漸漸失去興趣。記得老媽子曾經說過,當時爺爺在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做定期存款,年息有18厘,所以當年無乜人肯投資股票。媽媽亦曾經叫爺爺用十四萬港元買入港島南區置富花園兩房單位用作收租⋯⋯但爺爺的回應是,10萬元放在銀行每月可收到過千元利息,在港島東租一個兩房單位只需HK$500,為何要買樓貼租客?爺爺在港島東經營辦館,當然不懂得環球經濟形勢,更不知道他正身處一個大轉勢位,便是美國惡性通脹快要去到盡頭,香港利率會跟隨美國見頂回落,股、樓、債會因爲利率回落而出現估値向上炒(技術上叫valuation expansion / 股票市場叫P/E expansion)。有趣的是,商業周刊推出這個「股市已死」封面就正正標誌著最長美股牛市的誕生,真係唔到你唔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