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頁底重要聲明」
【淺談ETF】: 新手最常投資的三隻恒生指數ETF|股市漁夫最強港股及美股系統
大家好!漁得水又跟大家見面!
回顧上週,港股市場由1月25號成功挑戰高位30191點後,一週內急速回落至28283點(上週五收市點),如上演了一場2000點高低位上落的過山車。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外圍市況感到憂慮, 由於美國遊戲驛站GameStop(GME)的散戶挾淡倉活動,引發了一場華爾街「散戶VS大鱷的大戰」。事源網上討論區Reddit旗下社群「WallStreetBets(WSB)」因不滿沽空機構看淡GME並視此股為垃圾的言論,集合散戶力量抵抗並成功挾爆大鱷淡倉。根據外媒報導,GME沽空比例高達140%,Reddit仔在GameStop(GME)一役先勝一仗,令對沖基金Melvin Capital資產大跌一半。及後多隻被WSB提及的美股如AMC院線(AMC)、黑莓(BB)、Fubo TV(FUBO)、Nokia(NOK ) 等也瘋炒。「WSB概念股」觸發多間美股券商在美股開市不久後突然限制買賣。其後WSB更號召轉場Short Squeeze(挾淡倉) 白銀,白銀相關概念股例如: Coeur Mining(CDE)、Gatos Silver(GATO)及First Majestic Silver(AG)均升接近5成。
新股市場方面,有「新股凍資王」之稱的快手科技 (上市編號:01024)擬以招股價上限115元定價,集資420億元,預計市值逾4700億元。暗盤交易會在本周四進行,周五(5/2/2021)上市。據報道,快手在場外OTC市場,以250元成交了5萬股,較招股價上限價115元升1.17倍。
如果投資者對現階段市況未有太大方向,但想月供一些可以跟貼指數的產品,ETF或許適合你。隨着ETF在香港越來越普及,基金公司推出的投資產品可謂五花八門,同時也越來越複雜,例如:槓桿效應ETF、逆向ETF、外匯對沖 ETF。新手對投資市場認識不多,可能只懂買入盈富基金 (2800HK) 。今次簡單介紹三隻追緃恒生指數的ETF給新手投資者選擇。
什麼是ETF ?
ETF (Exchange-Traded Fund),ETF買賣程序和花費與一般股票類似,它的好處就是入場門檻低,只不過買的不是個別股票,而是基金。ETF的投資組合包括股票、債券、商品、貨幣市場工具等投資產品,投資者買入該ETF,等同買入該投資組合內的所有產品。另一個好處就是,投資ETF可以幫我們投資全世界,透過這類被動基金,無需選擇個別的股票,省卻了選擇個別股份的煩惱。
一般來說,ETF分為「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型ETF旨在跟蹤特定對象,如大市(如恒指ETF)、特定行業指數(如新經濟股、科技股)、或特定資產(如黃金ETF)、債券等等。主動型ETF則不會追蹤指數,而是由基金經理選擇投資於甚麼產品。
投資ETF的好處
1. 分散投資
大家都聽過「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句分散投資的金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同時買入多隻股票,但由於資金有限,一手藍籌股的入場費都要上萬元,若不是有數十萬資金在手,都難以做到將手上現金分散投資於各個行業和地域。
另一個分散投資的方法就是買基金,銀行、保險公司,或股票經紀行都會向客戶推薦基金產品,當中不少都標榜「分散投資」,除了不同地域的股票、債券之外,亦有貴金屬、商品(礦產、燃料、原料)。但基金普遍入場費較高,且手續費、管理費和報價都不及股票透明,亦是適合有較多本金的投資者。
ETF就同時有基金的「分散投資」以及股票的「方便買賣」,入場門檻亦較低,只要買入一手ETF,就等同買入多隻金融產品。以新手入場熱門之選盈富基金 (2800) 為例,入場費大約$14,530(29.06*500)一手。
2. 低入場費、低管理費
基金離不開管理費,ETF的價格已反映其管理費,投資者可在發行人網站查閱和下載該ETF的收費比率、持股或追蹤的指數。在香港市場上,普通指數追蹤ETF的收費比率通常會最低,就算是特定行業、市場、投資類別的ETF,其收費比率都不會高於1%。很多時候,一手ETF的入場費(最少投資金額)都較一手恒指藍籌股低。
3. 即時報價、透明度高
ETF的另一好處是報價透明,與其他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一樣,都可以在常用的財金消息網站獲得即時報價,而基金則要在收市後才計算,明天才能知道今天的價格。另外,不少ETF都會派息,亦會在發行文件中清楚列明派息政策,與上市企業的股票一樣透明。
4. 即時股市交易、簡單快捷
買賣ETF與買賣股票一樣簡單,只要有證劵戶口就可以即時交易。所需的費用亦與股票一樣,即佣金和交易所徵費等,而且大部份香港ETF買賣時還豁免印花稅!ETF在執行交易時亦比基金透明,可即時知悉成交與否,和股票一樣。
香港ETF代表作:盈富基金
在香港,最有代表性的ETF就是盈富基金(2800HK),相信不少人都認識。盈富基金是特區政府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的救市措施,政府當年買入大量恒指成分股,金融風暴過後便發行ETF流入公開市場。所以,盈富基金是追蹤恒生指數,按比例買入恒指成分股,走勢與恆指幾乎相同,每年會有派發兩次現金股息。
除了盈富基金,香港市場還有其他涵蓋不同股市的ETF,如港股、中港股、內地多種A股組合等,還有政府或者企業債券、新興市場(巴西、印度、俄羅斯)、亞洲其他市場(韓國、台灣、日本)、主要已開發地域市場(美國納指、西歐),甚至商品(黃金、原油)、行業(銀行、醫藥、地產)、指數兩倍槓桿或者逆向槓桿等。
ETF 的風險
雖然ETF有好多優點,但亦並非毫無風險:-
1. 企業比重難控制: 如果某一股份在ETF的比例較高,若其股價表現未如理想,那麼ETF的價位亦會相應被拖累。例如恒指成份股中,金融股及中資股佔恒指成份頗重,故中國的經濟政策及資金流向,對恒指走勢亦起了關鍵作用。此外,反映出香港偏重金融服務的經濟結構,增長型新經濟股佔比較少。有見及此,恒指公司對W股入恒指開了綠燈,阿里巴巴(9988HK)、美團點評(3690HK)和小米(1810HK)成功進軍恒指,市場相信加入新經濟股後有望提振恒指。
2. 交投不活躍: 除了個別熱門ETF,如盈富基金(2800HK)或者部分注重內地股票的ETF,其交易量較大之外,其餘ETF的交投一般都比較淡靜,流動性亦相對低,買賣時的價位走勢便可能沒有股票般活躍。
雖然ETF可以有效地投資組合分散,部分ETF還會分散再分散,但大家在投資的時候都要做足功課,到相關發行機構的網站了解清楚該ETF的成分股、指數編製方法、指數追蹤誤差、收費、風險披露、收益分配和派息政策等等資料,然後再作決定。
盈富基金(2800HK) 網站: https://www.trahk.com.hk/chi/Fund/fundInformation#fund-overview
恒生指數ETF(2833HK)網站: https://www.hangsenginvestment.com/zh-hk/hsvm/products/etf/
安碩恒生指數(3115HK) 網站:https://www.blackrock.com/hk/zh/products/284479/ishares-core-hang-seng-index-etf-fund
比較三隻追緃恒生指數的ETF:
* 入場費以1/2/2021 EFT收市價計算
盈富基金(2800HK)主要是追緃香港上市的藍籌股,即是恒生指數成份股,這也是盈富基金的賣點。但跟蹤恒生指數的並不單止是盈富基金,香港市場上市的ETF,以港元做單位的也有另外兩隻, 包括由恒生投資管理推出的恒生指數ETF(2833HK),以及由貝萊德推出的安碩恒生指數(3115HK)。
不過,可能市場競爭激烈,所以恒生指數ETF,去年已把ETF的買賣單位拆細,令到入場費即時由二萬多元減至二、三千元。論成交量、歷史及規模,盈富基金都係第一,不過,入場費高,可能成為新手的障礙,買不起盈富,也可以考慮較低入場費的其餘兩隻,但最好自己先做比較。無論選擇上述哪一種ETFs,投資前宜先對恒生指數成份股有基本概念。
追蹤恒指的反向及槓桿產品
除了傳統恒指ETFs外,市場上亦有追蹤恒指表現為準基的反向ETFs,讓投資者從恒指跌幅中撈一筆。當恒指升跌時,回報或虧損幅度都會倍增。這兩類ETFs操作相對複雜,新手入市前要謹慎考慮風險。看恒指升的有: FL二南方恒指2倍槓桿(7200HK)、看恒指跌的有: FI南方恒指-1倍槓桿X(7300HK)、FI二南方恒指 -2倍槓桿(7500HK) 等。
順帶一提,用戶可利用漁夫港股系統篩選出交易上買賣基金、槓桿及方向產品,只需要在行業一欄,就可以篩選出所有ET F產品的突破股,可便易用。(千祈唔好miss 左呢個位呀!)下圖是漁夫港股系統在去年10月及11月發出的ETF突破訊號,兩隻ETF都在港股大升浪前出訊號!!
盈富基金(2800HK)
============================================================================
重要聲明:股市漁夫內的所有內容,包括本影片,絕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購買任何股票及金融產品的特定推薦意見及/或不構成任何游說或要約,以購買、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交易任何證券、期貨、期權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其他產品,漁夫系統的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漁夫系統的內容進行投資。用戶必須留意,漁夫系統的所有訊號,並非是買賣訊號或任何投資建議,而所有訊號均是全自動用第三方提供之客觀市場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當中並不涉及任何人為的想法、修改、修訂或任何投資建議。本網站包含的所有內容、資訊、訊號,並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以及可能使用或接收該內容的特定人員的特定需求。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各種金融產品的個別特點、個人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