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的發展商因市場環境不佳而放緩了新項目的開發,這導致了一手住宅的潛在供應量出現下調。根據房屋局最新公佈的數據,未來3至4年內,香港的一手潛在私宅單位供應量約為10.5萬夥,這一數字已連續下跌四個季度,並創下近七季的新低。然而,現樓貨尾的數量卻持續上升,最新數據顯示,現樓貨尾單位按季增加了1000夥,達到約2.8萬夥,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房屋局的報告,未來3至4年的一手供應量約為10.5萬夥,較上一季減少2000夥或1.9%。這一數字不僅是2023年次季的記錄,也是近七季以來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已落成但尚未售出的單位數量,即現樓貨尾,從去年第四季的2.7萬夥增加至約2.8萬夥,增幅達3.7%。
此外,截至今年3月底,建築中的單位數量減去已預售的單位,涉及約6.5萬夥,按季減少3000夥或4.4%,與高峯期的約7.7萬夥相比,減少了約1.2萬夥或15.6%,這也是2023年首季以來的近八季新低。至於已批出土地上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數量,則保持在約1.2萬夥。
房屋局補充,在這10.5萬夥的供應中,估計有9.2萬夥為實用面積少於754方呎的中小型單位,佔整體供應量的88%,這一比例較上一季上升了1個百分點。此外,該局預計未來幾個月將有4幅住宅用地轉為熟地,這將提供約1100夥的供應。隨著政府持續有序地增加房屋土地供應,預計未來3至4年私宅的供應量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在新盤方面,上季的動工量約為3600夥,較去年第四季的約1800夥增長了約一倍,而同期私樓的落成量約為5500夥,較去年第四季的約13,300夥大幅下降了59%。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指出,未來3至4年一手潛在私宅新供應的減少,主要是受到建築中尚未售出單位數量減少的影響,這其中的原因包括首季有不少樓花盤推出並取得理想的銷情,同時今年首季約5500個單位的落成,進一步減少了建築中尚未售出的單位數量。至於已批出土地可隨時動工的熟地,今年首季錄得12,000夥,按季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財年的潛在土地供應已降至有紀錄以來的15年新低,這意味著發展商實際吸納土地的數量將隨之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土地供應將逐步回落,熟地供應也將持續呈現下滑趨勢。然而,劉嘉輝表示,一手住宅的短期供應仍然高企,預計發展商將會積極去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