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有幾多個索羅斯?

本周環球股市出現大挾淡倉,主要目標是Plan CDE內的工具,當中最明顯的例子要數近月跌得最急的港股和英鎊。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令很多機構者也被殺個措手不及。其實漁夫近日經常提及的Risk-on指標,即離岸人民幣兌日圓匯率,早於一個星期前已止跌,周五這指標更升穿了15算,只要未來不跌穿14.9,Plan CDE的 trading positions 仍可以讓利潤往前跑。

Double Easing 減息加量寬

環球經濟急速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時漁夫最關注的問題,就是何時會嚴重影響美國這個世界經濟火車頭。7月發放的美國經濟數據表面上看似不錯,但美國的航運及貨運數據已明顯下跌,本週美國大型東岸鐵路營運商CSX CEO傅特發出警告,「今年全球和美國的經濟狀況都非比尋常,並拖累公司的運輸量,目前的經濟狀況是我40多年職業生涯中最棘手的事情之一。」

參與泡沫

"The Achilles’ heel of most speculators is the desire to play every hand, a common human weakness that allows impatience to override good judgment." — Mark Minervini 

以上是冠軍操盤手米洛維尼曾經說過的一番至理名言,意思是一般人的致命弱點就是沒有耐性,每一天都想落場炒,期望日日有錢賺,而不是看凖機會,等到有高值博率的機會出現時才出手。

REIT 能量減弱

昨天在名家吸力場提到,現時市場預期7月減息的機會率是100%,代表投資者認為,聯儲局七月「一定」會減0.25厘!然而,金融市場的預期,是會跟隨最新數據作出即時調節的。若然G20會議後中美達成部分共識,Plan E便會再延續至七月初,推動美股各大指數將再試高位,甚至破頂,到時減息預期一定會降溫。這種情形下,最受影響的將會是近期做好的息口敏感工具,例如債券及REIT。而對實質利率非常敏感的黃金,也可能會受到牽連,拖長了急升後的調整期。

壓力測試

本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歐洲央行及美國聯儲局先後明示,下半年將推出寬鬆貨幣政策來應付可能出現的經濟放緩及通脹下滑風險。由於歐洲央行比聯儲局早一日出口術,美匯指數先挾升後急跌,並於周五失守了最重要的200天平均線,如無意外已經確認美匯結束歷時大半年的上落市。事實上,美匯前升浪是由2014年7月開始,大頂早在2017年1月已經見了,所以漁夫一直不明白為何經常聽到市場人士講美元強勢。如今那些做美元定期的「現金為王」追隨者,似乎仍未知道快要比人㩒住嚟搶,資金購買力正加快地消失。

億萬炒手的 Plan B

億萬操盤手保羅瓊斯(Paul Tudor Jones)週三於彭博新聞訪問中表示,投資者需要調整他們的資產配置,為即將到來的美聯儲降息做好準備。這位80年代與索羅斯齊名的對沖基金經理,教識漁夫投資炒賣最重要是看risk-to-reward⋯⋯俗稱的賠率或值博率,而不是嘗試去提升由市場支配而不可控的贏比率,新用戶可以重溫這個理念的漁夫舊文。

黃金的技術走勢

今天見到一個頗為特別的現象,值得一提,就是黃金的技術走勢。

從下圖可見,期金近日先在0.5的黃金比率線三次試穿不破,繼而在150天線見初步支持。再看5月各主要資產價格表現,發現於美元微升的情況下,黃金仍能錄得輕微上升,反觀油價則大跌。數避險資產,表現最好的當然就是 Plan B 中的主力⋯⋯美債。但美債破頂後,未來會不會輪到黃金?12月金債齊升的現象會不會再一次重演?

鐘擺指標 vs 趨勢指標

相信大家一早已經察覺到,漁夫一向以市寛的方向做投資主軸,市寛低位回升時進取一點,市寛高位回落時便採取防守性策略。這個方法的好處是順著大市(不是恒指)的勢頭操作。以過去一年的港股升跌為例,這方法成功協助投資者於去年第二季減注,避過第三季港股急跌,隨後市寛在10月見底後出現慢升,並形成收集區,亦有利11月短炒。到1月初市寛與恒指牛背馳,確認大市見了短期的底,有利加注「當頭起」股。再去到3月尾市寬高位回落便開始減持,4月中線市寬跌穿50%強弱分界轉打防守,5月恒指终於出現急跌。

 

【名家給力場 - 2019年5月8日】

【Now財經台】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突然變臉,話要加中國貨關稅,震動環球金融市場,但美股投資者似乎又唔係太恐慌。

「股市漁夫」創辦人莊志雄指,其實之前已經預期美股第一季升完後,第二季就會回,佢估計,由於中美今次傾唔掂數嘅機會超過一半,再分析Call Put Ratio、Vix及未平倉合約等指標,相信會對後市有一定影響。聽吓Lewis嘅詳細分析...

https://youtu.be/0MPdRXuwZp0

 

另類通脹

本週見到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大字標題,寫著「通脹已死?」漁夫一向特別留意財經雜誌封面,因為間中會出現非常有效的相反指標!主要原因是,媒體從業員最關心的就是吸引眼球,所以一般會選擇用一些大衆感興趣的話題來做雜誌封面。近的例子有2016年油價見底時出現在巴隆氏週刊的「HERE COMES $20 OIL」,當時漁夫亦有在Facebook出post指這是一個相反指標。而數最經典的例子,則是1979年美國商業週刊的「THE DEATH OF EQUITIES」,封面副題是 How inflation is destroying the stock market,當年通脹失控,利率高企導致美股估值偏低,70年代後期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長期處於單位數字,由於投資長期跑輸通脹,普羅大眾對股票以及投資漸漸失去興趣。記得老媽子曾經說過,當時爺爺在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做定期存款,年息有18厘,所以當年無乜人肯投資股票。媽媽亦曾經叫爺爺用十四萬港元買入港島南區置富花園兩房單位用作收租⋯⋯但爺爺的回應是,10萬元放在銀行每月可收到過千元利息,在港島東租一個兩房單位只需HK$500,為何要買樓貼租客?爺爺在港島東經營辦館,當然不懂得環球經濟形勢,更不知道他正身處一個大轉勢位,便是美國惡性通脹快要去到盡頭,香港利率會跟隨美國見頂回落,股、樓、債會因爲利率回落而出現估値向上炒(技術上叫valuation expansion / 股票市場叫P/E expansion)。有趣的是,商業周刊推出這個「股市已死」封面就正正標誌著最長美股牛市的誕生,真係唔到你唔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