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長 (Secretary of Defense)
皮特·赫格塞斯 (Pete Hegseth)
赫格塞斯是退伍軍人,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他致力於推動軍事現代化,提升美國的全球防禦能力。他提倡加強網絡安全和人工智能應用,同時確保國防預算的高效使用。
中央情報局局長 (CIA Director)
約翰·拉特克利夫 (John Ratcliffe)
拉特克利夫曾擔任國家情報總監,以其對全球威脅的深刻洞察力而聞名。他專注於提升情報界的效率和透明度,並關注新興技術對國家安全的挑戰。
國家安全顧問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邁克爾·沃爾茲 (Michael Waltz)
沃爾茲是綠色貝雷帽退伍軍人,擁有豐富的反恐經驗。他專注於應對全球安全威脅,包括恐怖主義、地緣政治挑戰及技術競爭。
環保署署長 (EPA Administrator)
李·澤爾丁 (Lee Zeldin)
澤爾丁以其多元化政治經驗著稱,致力於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他支持清潔能源技術,同時確保傳統能源行業的穩定過渡。
聯合國大使 (Ambassador to the UN)
埃莉斯·斯特凡尼克 (Elise Stefanik)
斯特凡尼克在外交政策上有深厚背景,專注於推動美國在聯合國的領導地位。她致力於促進全球合作並捍衛民主價值觀。
勞工部長 (Secretary of Labor)
洛里·查韋斯-德雷梅爾 (Lori Chavez-DeRemer)
查韋斯-德雷梅爾致力於改善勞工條件和提升工人權益。她支持職業培訓計劃,以幫助勞工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
國務卿 (Secretary of State)
馬可·魯比奧 (Marco Rubio)
魯比奧是一位資深參議員,以其對外交政策的洞察力而聞名。他專注於加強美國與盟友的合作,並推動全球穩定與繁榮。
國土安全部長 (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
克里斯蒂·諾姆 (Kristi Noem)
諾姆曾任州長,對移民政策和邊境安全有深入了解。她提倡利用創新技術來提升邊境管理效率,同時保障公民自由。
國家情報總監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圖爾西·加巴德 (Tulsi Gabbard)
加巴德是一名前國會議員,以其跨黨派合作能力著稱。她專注於改革情報界運作方式,以應對新興威脅並促進透明化。
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 (Secretary of HHS)
羅伯特·F·甘迺迪二世 (Robert F. Kennedy Jr.)
甘迺迪二世以其公共衛生倡議而聞名。他致力於醫療改革、疫苗透明化以及改善公共健康基礎設施。
根據特朗普提名的內閣成員背景與政策傾向,其政府的政策將以「美國優先」為核心,聚焦於國防強化、經濟發展、外交實用主義以及內政改革。以下為主要政策方向的預測:
國防與國家安全
軍事現代化與內部改革: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強調軍事現代化,計劃削減多樣性倡議,專注於戰鬥力建設。他可能推動更高效的國防預算分配,並強調「威懾力」以應對全球威脅。
情報與反恐:中央情報局局長約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將專注於加強情報收集和應對新興威脅。他可能進一步改革情報界運作,優化資源以應對多元化的全球挑戰。
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沃爾茲(Michael Waltz):將採取強硬立場,應對包括網絡攻擊、太空競爭及恐怖主義在內的多重威脅,同時推動與盟友的戰略合作。
外交政策
務實外交與盟友合作:國務卿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將推動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強調與民主國家的合作。他可能在貿易、技術和安全領域加強與歐洲及亞洲盟友的聯繫。
多邊機構參與:聯合國大使埃莉斯·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將專注於提升美國在聯合國的地位,支持人權和民主價值觀,但可能採取更具選擇性的參與方式以符合美國利益。
經濟與能源
能源獨立與創新: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Chris Wright)將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發展,同時保護傳統能源行業。這種平衡策略旨在確保能源安全並促進經濟增長。
商業與貿易政策:商務部長潘姆·邦迪(Pam Bondi)和美國貿易代表詹姆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可能專注於重新談判貿易協議,以促進美國製造業和出口。
內政改革
勞工權益與教育改革:勞工部長洛里·查韋斯-德雷梅爾(Lori Chavez-DeRemer)將致力於改善勞工條件並推動職業培訓,而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則可能專注於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住房與城市發展: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道格·柯林斯(Doug Collins)將推動可負擔住房計劃,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
總結
特朗普的新內閣反映出一個更具對抗性但務實的政策方向。其政府可能在全球舞台上採取更強硬立場,同時聚焦於重振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然而,這種政策取向也可能引發盟友關係緊張及內部爭議。在內政方面,他們將專注於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勞工權益改善,以回應選民對「美國優先」的期待。
「股市漁夫」創辦人莊志雄指,依家睇返一定係,當大家一窩蜂去做一件事,短線係可以唔跟基本因素,但大部分時間都要跟,點解揀美國長債ETF及納指100 ETF分析,因為呢啲資產唔係睇今日,而係睇未來,前者係未來20年嘅現金流,後者部分公司依家係冇盈利,都係著眼於未來10、20年,公司愈做愈好,將來有現金流時,就可以折現返去今日,就可以做一個估值。
Lewis又話,呢啲Long duration assets最怕利率向上,因為要喺未來嘅現金流折現返去今日,利率愈高就愈唔值錢,今次個債喺2021年已見頂回落,因為債券投資者對通脹敏感度較高, 長債真正大跌係2022年開始,初期一路拖住納指落去,兩者表現幾乎一模一樣,2022年呢兩類資產價格都係跌約30%。
「股市漁夫」創辦人莊志雄認為,美國經濟會硬著陸,上季唔少人預期會軟著陸,因為加息周期就快完,而經濟數據表面上又唔太差,但市場似乎忘記咗通脹上升周期嘅歷史,仲以為個玩法係通脹回落期,呢代人喺上世紀80年代開始投資到依家,都習慣咗通脹長期回落嘅情況,每次加完息利率就好快回落,央行因通脹回落就可以減息減得好狠,甚至做埋QE(量化寬鬆)救經濟,今次同過往每次大衰退前嘅講法都一樣,就係預期經濟會軟著陸,例如2007、2008年,當年連央行官員都係咁講,但最後經濟陷入衰退。
Lewis又話,每次聯儲局「收水」都會影響全球金融狀態,而今次加息速度之急,係過去幾十年未見過,所以今次冇事發生及可以軟著陸嘅機會近乎零,佢估計未來一定會「有事」發生。
【Now財經台】美國聯儲局再放鷹,主席鮑威爾話已經準備好喺適當時候進一步加息,而最新利率點陣圖顯示,官員普遍預期,聯邦基金利率將會喺高位維持一段較長時間,並預期明年減息兩次,較6月時預測少兩次。
「股市漁夫」創辦人莊志雄表示,官員預期加息周期未完係合理,因為當地通脹非持續向下,自6月基數效應消退後,通脹數據再度回升。佢分析指,全美獨立企業聯盟(NFIB)小型企業加價指數,一般係領先核心通脹數據約4個月,依家指數回升緊,佢相信走勢反映核心通脹有機會回升。
Lewis續指,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公布嘅美國經濟領先指標,按年變幅已跌至零,而1967年至今,每次出現呢種情況後,美國經濟都會陷入衰退,並指聯儲局仍有加息壓力,而數據已跌至2001年或2008年金融海嘯時水平,繼續「收水」就只會繼續跌。
佢認為,從上述數據睇,美國經濟唔似可以「軟著陸」,更似會出現滯脹。